"
“银监会哪个部门管”,这个问题,说起来简单,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,里面的门道可多了。很多刚入行或者对银行业监管不熟的朋友,一上来就问这个,我倒能理解,毕竟层层叠叠的部门设置,确实容易让人犯迷糊。但我要说的是,这个问题本身,就有点“一刀切”的意思了,因为银监会(现在应该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了,名字虽变,核心职能还在)的职责非常细致,具体到某个业务,管的部门也不尽相同。
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,几年前有个朋友,做小贷的,出了点问题,找上我问:“你们银监会那个信贷处的,到底是怎么审批的?”我当时就愣了一下,因为小贷这块,虽然过去也跟银监会有contact,但真不是信贷管理部直接管。而且,随着监管的演变,尤其是金融科技的兴起,很多业务的归属和监管都在动态调整。
所以,想明白“银监会哪个部门管”,得先问清楚,你想问的是哪个“业务”。是银行的存款、贷款,还是理财产品?是信托公司,还是金融租赁?甚至是最近很火的金融科技公司,它们在不同阶段,可能涉及的监管部门也不同。
咱们就拿最常见的银行业务来说吧。如果你问的是银行的日常运营、资本充足率、风险管理,那很可能就是银行业监管一部、二部、三部这些综合性的部门在负责。它们负责对银行整体的稳健性进行评估和监督,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。
比如说,如果你是一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经理,涉及到银行的流动性风险、市场风险,那你就得跟负责这块的监管处室打交道。他们会对你的内控体系、压力测试结果进行审阅,甚至会派人来现场检查。这可不是什么“写材料”能应付过去的,很多时候,他们会抓细节,比如某个风险指标的计算方法,或者某项业务的风险敞口是怎么测算的,都得说得明明白白。
我还记得有一次,我们去一家股份制银行做现场检查,专门看他们的同业业务。当时负责这块的,是银行业监管三部下面一个具体的处室。我们一行人,在那边待了差不多一个多月,从交易流水、合同文本,到客户尽职调查,每一个环节都仔仔细细地过了一遍。他们当时问我们最细的一个问题是,某笔同业拆借的资金用途,是不是符合监管规定。这一个小小的细节,背后涉及到对银行资金运用合规性的整体判断。
再往细了说,银行的理财产品,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属于银监会(现在是金融监督管理总局)的“大口子”管,但具体到产品设计、发行、销售,尤其是涉及到非标资产的部分,监管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。
近年来,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,银行理财业务进行了大幅度的净值化转型。这项转型,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产品改造。在这一过程中,你可能需要与负责资产管理业务的部门,以及负责公司监管的部门同时沟通。因为银行理财的运营,本质上是银行这个主体的业务,但它的产品特性又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有所区别。
而信托业务,虽然过去也跟银监会有contact,但信托公司本身的监管,后来也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。信托产品的设计千变万化,涉及到房地产、证券、股权等多个领域,不同的领域,监管的考量也会不一样。比如,涉及房地产的信托,可能要特别关注“房住不炒”的政策导向;涉及股权的,则要看股权的来源、质押情况等等。
现在大家都很关注金融科技。对于那些依托科技手段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,尤其是支付、消费信贷、网络借贷等领域,银监会(金融监督管理总局)也有相应的管理职责。但这个领域的监管,往往是跨部门、多维度进行的。
我见过一些做科技赋能金融的公司,它们提供的服务,既有金融属性,又有科技属性。在处理这类业务时,你会发现,监管部门的态度,往往是“边发展边规范”。早期可能是一些试点项目,或者在某些特定区域进行探索。一旦业务量扩大,或者出现一些潜在风险,监管就会跟上来。
具体到哪个部门管,这就更复杂了。有时候,可能需要跟负责互联网金融的部门沟通,有时候,如果业务涉及到支付,又需要跟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部门协同。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,涉及到利用大数据进行风控,我们一方面要向银行业监管部门汇报我们的风控模型,另一方面,也要考虑数据使用的合规性,特别是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,这又可能牵扯到其他的法律法规。
我个人觉得,与其纠结于“银监会哪个部门管”,不如更关注业务本身的实质和风险。监管部门的设置,最终都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。理解了这一点,你在沟通和处理业务时,就能更得心应手。
所以,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,不妨先想清楚:你到底在问哪个具体业务?只有把业务点捋清楚了,才能找到最对口的监管部门,也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工作。毕竟,在金融监管这个领域,细节决定成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