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“期货多少被强平?” 问这话的人,多半是刚接触期货,或者被爆仓经历折磨过的。这问题看似简单,实际问的是“我这单子,能扛到什么时候?” 这个“多少”,不是一个固定数字,而是个动态的过程,牵扯到太多东西,一句话说不清。
强平,简单说,就是你的账户保证金不够了,券商怕你亏损继续扩大,把你还没平掉的仓位强制砍掉。这事儿发生前,会有一个预警,通常是保证金比例低于某个阀值。但具体到“多少”,就得看具体合约、市场波动、你开仓时的保证金比例,以及券商的具体规则了。
你想啊,一个螺纹钢期货,价格波动一下就是几十块,一个股指期货,几百个点说没就没。你开仓的时候,是用了10%的保证金,还是20%?这是个关键。保证金比例低,抗风险能力就弱,离强平的距离自然就近。
而且,期货价格的“多少”也不是静止的。价格一路向你预测的反方向走,你的浮亏就在增加,保证金就一点点被蚕食。什么时候这个蚕食达到了券商设定的警戒线,就离强平不远了。
说到保证金比例,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。一般券商会要求你维持一个“维持保证金比例”,这个比例比你开仓时的“初始保证金比例”要低。一旦你的账户净值除以持仓占用保证金,得出的比例低于维持保证金比例,系统就会开始预警,再跌下去,就可能触发强平。
举个例子,你买一手螺纹钢,初始保证金是5000块,按10%算,合约价值是5万。如果市场跌了,你的浮亏累计到一定程度,比如你的账户净值只剩下4000块,而这手螺纹钢的维持保证金是4500块,那你就低于维持保证金比例了,很可能就要被强平了。
但这个“4000块”或者“4500块”,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市场波动越剧烈,持仓占用保证金的比例可能也会随之调整,尤其是在某些特殊行情下,比如重大消息发布或者节假日休市前,券商可能会提高保证金要求,或者取消某些合约的交易。这些都会影响你离强平的距离。
我之前有个客户,做玉米期货,老觉得只要保证金留得足,就不会爆仓。结果呢?行情突然来了个“跌停”,而且是那种不大不小的,连续两天都有,价格直接就逼近了他仓位的成本线。他当时的保证金比例看上去还算稳健,但连续的深度亏损,让他账户净值一下缩水了很多。
等他反应过来,想手动平仓的时候,已经晚了。市场就那么几个交易点,你再怎么算,也赶不上价格的跌速。券商的系统,一旦判定达到强平标准,基本上就是秒杀了。你那“多少”的计算,在真实的市场面前,有时候真的显得苍白无力。
所以,我跟客户说,别死盯着“多少”,更要看“趋势”和“风险”。你能承受多大的波动?你的仓位是否过重?你的止损设置在哪里?这些比你精确计算“多少钱会被强平”要重要得多。
还有一种常见的误区是,觉得只要不爆仓,就万事大吉。其实“爆仓”和“强平”是有区别的。爆仓通常是指你的保证金亏损为零,账户彻底归零。而强平,是在你保证金还没亏完,但已经低于维持保证金比例时,券商主动把你仓位平掉,以避免你进一步亏损,也保护券商的利益。
有时候,被强平比自己手动止损更让人郁闷,因为强平往往是在价格最不利的时候发生的。你以为还能扛一下,结果呢?价格突然反向,或者继续加速下跌,你就白白错过了更好的平仓机会,或者被迫承担了更大的亏损。
我见过不少人,明明一开始的仓位控制得挺好,但一次两次的“小亏损”没止住,后面亏损不断叠加,直到最后被强制平仓。这种心态上的问题,往往比技术上的计算要致命得多。
这个问题,其实就是要问“如何在期货交易中生存下去”。很简单,控制仓位,设置止损。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更别在一开始就把篮子塞得满满的。
你开仓的时候,一定要给自己留足“呼吸空间”。所谓呼吸空间,就是即使市场朝着不利的方向波动一倍,你的账户依然能保持健康的保证金比例。这需要你对合约的波动性、保证金比例有清晰的认识,并且严格执行。
更重要的,是止损。别想着“万一”,在价格跌到你止损位的时候,果断离场。别想着“这次一定能回来”,市场有时候是无情的。宁可少赚一点,也不要让一次的巨大亏损,毁掉你之前的全部努力。
对于那些刚入门的交易者,我还是那句话,多看看,多练练,别急着上大资金。可以用模拟盘先熟悉一下流程,了解不同合约的波动特点。等真正懂了,钱也才会跟着进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