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
什么是主动?一个过来人的碎碎念

元宇宙 (1) 7小时前

什么是主动?一个过来人的碎碎念_https://wap.lcjysmgs.com_元宇宙_第1张

“什么是主动?”这个问题,看似简单,却常常被我们忽略,或者用错了地方。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、节奏飞快的时代,很多人容易把“忙碌”误认为是“主动”。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,我理解的“主动”到底是怎么回事,聊聊这些年踩过的坑,以及一些实实在在的体会。

主动,是认知与行动的“粘合剂”

我刚入行的时候,总觉得只要不停地学习、不停地产出,就一定是被认可的“主动”。那时候,看到团队里有些人总是在会议上积极发言,会后立刻跟进,就觉得他们特“主动”。我呢?我闷头写报告,闷头做方案,总以为把事情做好,领导自然会看到。结果呢?事情是做了,但很多时候,别人已经往前走了好几步。后来才慢慢明白,光有行动,没有认知的引导,很容易变成“瞎忙”。

真正的什么是主动,在我看来,更像是一种认知模式,一种对未来趋势、对自身角色的预判,然后基于这种预判,提前采取行动。它不是看到了问题才去解决,而是预见了问题,并提前布局。比如,我们公司做市场活动,很多时候大家会等客户反馈,等竞品动作,才被动响应。而我慢慢学会的是,去研究用户习惯的变化,去分析行业报告,去预测下个季度可能流行的概念,然后提前准备内容、渠道,甚至是一些测试性的活动。这中间的“预判”和“提前”就是主动的体现。

想想看,如果我们永远只是在“灭火”,那永远是被动的。主动,就是要点着那根“火柴”,去创造一些可能,去影响一些变化。这需要你大脑里有个“预警系统”,更需要你愿意迈出那一步,即便那一步看起来有点“多余”。

误区一:把“主动沟通”等同于“多说话”

很多人对主动沟通的理解,停留在“多说话”的层面。比如,觉得领导不找我,我就去问,或者不停地汇报工作进度。这确实是沟通,但未必是高效或有价值的“主动沟通”。我经历过一个项目,我负责其中一部分,但感觉跟另一个团队的协作不顺畅,信息总是不对等。我当时就想,我要主动沟通。于是,我频繁地找他们,问东问西,结果反而打扰了对方,也没有真正解决问题,反而给别人留下了“事儿太多”的印象。

后来我反思,真正的主动沟通,不是为了沟通而沟通,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。你需要了解对方的需求,了解对方的难处,然后提供你的信息或支持。比如,我改进了方式,不是直接问“你们进度怎么样”,而是说“我这边有XXX数据,可能对你们的Y项目有帮助,你们看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得上?” 这种带有价值输送性质的沟通,更容易被接受,也更能推动事情向前走。这才是真正“主动”地去解决协作问题,而不是“被动”地等待问题出现。

另外,主动沟通也包括倾听。有时候,所谓的“主动”,恰恰是静下来,认真听对方想表达什么,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。我记得有一次,公司要推一个新的产品功能,技术团队觉得很简单,但市场部反馈说用户可能不理解。我没有立刻站在技术一边,也没有简单附和市场部,而是花时间分别跟双方沟通,了解他们各自的考量点,然后组织了一次小型的跨部门座谈会,让大家直接对话。这种“主动搭建桥梁”的方式,比任何单方面的“汇报”或“抱怨”都来得有效。

所以,下一次你觉得需要“主动沟通”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我这次沟通的目的是什么?我能给对方带来什么?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对方的需求?

误区二:“主动承担”与“过度承担”的界限

在工作中,我们总是鼓励大家“主动承担责任”,这没错。但就像万事万物都有个度一样,“主动承担”一旦过头,就变成了“过度承担”,甚至成为一种负担,影响了自己核心工作的效率,也可能让别人觉得你“抢功劳”或者“不专业”。

我刚工作那会儿,特别想表现,看到有任何一点点可能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事情,就想往前凑。结果搞得自己非常疲惫,核心任务反而被耽误了。有一次,我们团队负责一个大型活动的策划,我当时只是负责其中一个小的环节,但看到整个活动的视觉设计不符合我的美学要求,就忍不住主动去跟设计师沟通,甚至自己动手做了几版方案。结果,我耗费了大量时间,却没能真正说服设计师,反而让设计师觉得我越界了,也让我自己的本职工作出现了纰漏。

后来我明白了,什么是主动承担,是基于你对全局的判断,基于你的能力和资源,在必要的时候,去填补团队的空白,去贡献你的价值。它不是看见什么都扑上去,而是有选择性地、有策略地投入。你需要知道自己的定位,知道什么事情是你最应该做的,什么事情是你可以锦上添花的。

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是:你主动承担的事情,是否能让你在你的本职领域做得更好?是否能让团队整体更有效率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很可能就是“过度承担”了。我现在的做法是,在承担新任务前,我会先评估一下,它是否会挤占我核心工作的优先级?我的能力是否能处理好?如果会,我会优先完成我的核心任务,或者在能力范围内,提供一些建议和支持,而不是一股脑地全揽过来。

有时候,一个成熟的“主动”表现,恰恰是懂得“何时说不”,或者“如何说不”。这不是逃避,而是对资源和精力的有效管理,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最重要的目标。

误区三:把“主动学习”当成“信息收集”

学习是进步的源泉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但“主动学习”和“被动接收信息”之间,有着本质的区别。我见过很多人,每天花大量时间看各种文章、视频,收藏了无数的“干货”,但这些知识点似乎从未真正内化,也从未在实际工作中产生过任何影响。

我自己也曾是其中一员。我喜欢研究新的技术、新的营销方法,会花很多时间去翻阅相关的资料,参加线上讲座。但很多时候,我只是一个信息的搬运工,没有深入去思考这些信息背后的逻辑,更没有去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场景中。结果就是,我能滔滔不绝地讲出很多新概念,但真到了需要我运用的时候,却显得捉襟见肘。

我认识到,什么是主动学习,关键在于“转化”和“应用”。你需要带着问题去学习,学习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,或者是为了提升某个具体的能力。而不仅仅是为了“知道”。所以,我开始改变我的学习方式,当我看到一个新工具、新方法时,我会先问自己:这个东西能不能解决我当前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?我该如何去测试它?就算解决不了,它能否给我一些启发,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?

我记得,有一次我们团队需要优化website的用户转化率,我之前偶然看到一篇关于 A/B 测试的文章,当时只是觉得“有点意思”,就收藏了。后来,我主动去查阅更多关于 A/B 测试的资料,了解了具体的测试流程、常用工具,甚至报名了一个小型的实操课程。然后,我主动跟产品经理沟通,提出用 A/B 测试的方式来验证几个改版方案。我们通过几次小规模的测试,最终找到了一个能有效提升用户点击率的按钮颜色。这个过程,从“看到”到“知道”再到“做到”,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。

所以,别再满足于仅仅“收集”信息了。主动学习,就是要跳出信息的海洋,去实践,去检验,去转化。用“学以致用”的思路去驱动你的学习,你会发现,学习不再是负担,而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。

主动,是一种持续的自我驱动

说到最后,什么是主动?在我看来,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、持续的自我驱动力。它让你不满足于现状,让你愿意去探索未知,让你敢于承担,也让你懂得如何去连接和协作。这种驱动力,不是来自外界的指令,而是源于你对自身价值的认知,对成长的渴望,以及对实现目标的决心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感到被动,可能是因为我们缺乏清晰的目标,或者对未来感到迷茫。当我们知道自己要去哪里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,行动就变得自然而然,主动也就成为了常态。所以,如果你也经常感到自己有点“被动”,不妨先花点时间,梳理一下自己的目标,明确自己的方向。然后,勇敢地迈出第一步,即使那一步看起来很小,很微不足道。因为,真正的“主动”,就是从那一步开始的。

在实践中,我经常会回顾自己的行为,问自己:“我今天的行为,是真的主动,还是只是在做一些看起来像是主动的事情?” 这种持续的自我审视,有助于我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。希望我的这些体会,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,让你在工作中,更能把握“主动”的真谛。

相关推荐

泓利财富怎么样?一个老牌基金销售机构的观察与思考

泓利财富怎么样?一个老牌基金销售机构的观察与思考

“泓利财富怎么样?”这个问题,我总觉得问得有点太笼统了。就好像问“一个人怎么样?”一样,得看从什么角度,以及是在什么情境 ...

· 9分钟前
外盘出金多久,这事儿,没个准数,但有些道道

外盘出金多久,这事儿,没个准数,但有些道道

“外盘出金多久?” 这个问题,在我这里是每天都会被问好几次,尤其是在刚开始接触这块儿或者刚做成一笔大单的时候,大家伙儿 ...

· 13小时前
新三板到底挂在哪个交易所?别再问了,一句话说清楚

新三板到底挂在哪个交易所?别再问了,一句话说清楚

很多人一听“新三板”,就习惯性地认为是某个具体交易所的称呼,就像问“上交所在哪?”一样。但事实远不是这么简单。与其说它是 ...

· 20小时前
南风股份为什么跌停?深挖市场异动背后逻辑

南风股份为什么跌停?深挖市场异动背后逻辑

“南风股份为什么跌停?”这几乎是每个关注A股市场的投资者在面对这只股票时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的疑问。尤其当一个交易日内, ...

· 1天前
客户主管是做什么的:不只是“管”客户

客户主管是做什么的:不只是“管”客户

很多人一听“客户主管”,脑子里可能就觉得是个管事儿的,负责把客户伺候好,别让他们跑了。这话也不能说完全错,但远远不够。 ...

· 1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