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QE,量化宽松,这四个字母曾经在金融圈里掀起过滔天巨浪。不少人,包括很多同行,都觉得央行一印钱,通胀就该如同脱缰野马一样跑出来。可现实呢?我们这些摸爬滚打过来的,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:大规模的QE,通胀似乎总差那么一口气。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?今天就跟大家伙儿聊聊,我们是怎么看这件事的。
理论上讲,央行通过QE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,理论上会刺激消费和投资,从而推高物价,也就是通货膨胀。逻辑很简单:钱多了,大家手里有钱了,就更愿意花,需求就上去了,价格自然就跟着涨。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美联储、欧洲央行等等,那真是“弹药充足”,买国债、买MBS(抵押贷款支持证券),干得不亦乐乎。眼看着资产价格飞涨,股市、房市都蹭蹭往上涨,可就是通胀数据,尤其是核心通胀,始终在央行目标线附近徘徊,有时候甚至还往下掉。这种“预期差”一度让很多人感到费解,甚至开始质疑QE的有效性。
我们当时也在密切关注这些变化。每次看到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数据出来,如果低于预期,会开会讨论,分析原因。是不是传导机制出了问题?是不是大家拿到钱之后,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涌入实体经济?还是说,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供给侧能力,正在悄悄地抵消掉需求侧的刺激?这些问题,在当时的各种分析报告里,几乎天天都能见到。
尤其是一些在机构里做宏观策略的朋友,他们更是绞尽脑汁去解释。有人说是“流动性陷阱”,就是钱再多,大家也更愿意存着,或者拿去还债,不愿意消费和投资。还有人提到了“资产价格通胀”和“消费品价格通胀”的分化,QE主要推高了资产价格,但并没有有效传导到日常消费品上。
我们认为,QE失效(或者说效果不明显)的一个关键在于传导机制的不畅。想象一下,央行把钱“扔”到银行体系里,银行手里有钱了,理论上会加大放贷。但如果实体经济前景不明朗,企业不愿意借钱扩大生产,个人觉得未来不确定,也不愿意贷款消费,那这笔钱很大可能就趴在银行账上,或者被银行拿去买更安全的债券,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。这就是所谓的“银行惜贷”和“企业不愿借贷”。
我记得有个朋友,在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工作,他跟我聊过,当时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(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放的、超出法定准备金要求的资金)确实明显上升。他们手里有钱,但找不到足够好的、风险可控的项目去贷款。一方面是信贷需求不振,另一方面是监管要求依然严格,所以钱就没能有效地流向实体经济。
更何况,QE主要影响的是金融市场。央行的操作对象是金融机构,尤其是那些持有大量政府债券和MBS的机构。这笔钱,首先流入的是金融机构的账户,然后通过各种金融渠道溢出。但普通老百姓,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,他们是通过工资、工作机会来感受经济活动的。如果企业因为需求不足而减少招聘、甚至裁员,那么即使金融市场上的钱再多,也难以直接转化为普通人的buy力。
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,是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供给侧能力。过去几十年,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,以及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,使得全球的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非常强大。这意味着,即使需求增加,也很难立刻出现供给短缺,价格自然也就难以大幅上涨。
举个例子,你在网上购物,可以从全球各地选择商品,价格竞争非常激烈。即使某个国家因为QE导致本币贬值,进口商品价格上涨,但全球化供应链的韧性,以及其他国家相对更低的成本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影响。想想看,一件衣服,从设计、生产、运输到最终销售,可能涉及好几个国家。任何一个环节的效率提升,都会压低最终价格。
而且,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,比如自动化、人工智能的应用,也在不断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,形成了一个强大的“压舱石”,把通胀往下拉。所以,即使央行印了很多钱,但只要供给侧能跟得上,甚至还能进一步提升,通胀就很难失控。
综合来看,我们认为QE为什么没有通胀,原因可以归结为几点:一是金融传导机制不畅,钱没有有效流入实体经济;二是居民和企业的风险偏好低,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;三是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供给侧能力依然强大,有效抑制了价格上涨的冲动。当然,这中间也涉及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,以及其他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,并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完全解释的。
回过头看,我们当初的一些判断,比如对信贷需求的谨慎评估,对供给侧变化的关注,在当时可能显得有些“保守”或者“不合群”,但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,这些观察还是比较接近事实的。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,我们更关注的是钱到底去了哪里,又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。毕竟,我们服务的客户,他们更关心的是投资回报,是生活成本,这些都和最终的通胀息息相关。
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认知。比如,最近几年,随着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,供应链的重塑,以及能源转型带来的成本压力,我们开始看到通胀出现的迹象。这又一次说明,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很多因素都在不断变化。QE的作用,也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中去理解。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QE在控制消费品通胀方面效果不彰,但它对资产价格的提振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。我们看到,在QE实施期间,股市、债市、房地产市场都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担心QE会加剧贫富差距,因为拥有资产的群体,财富效应更为明显。
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也会关注到这种现象。比如,在为客户进行资产配置时,会考虑到QE对不同资产类别的影响。QE可能会增加股票估值的吸引力,但也可能因为潜在的资产泡沫风险而增加投资的波动性。这种“滞胀”(高通胀与低增长并存)的担忧,虽然在QE初期并未显现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以及其他经济因素的变化,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。
总而言之,QE为什么没有通胀,不是一个简单的“是”或“否”的问题,而是涉及到复杂的经济传导机制、全球供给能力以及市场预期等多个层面的因素。它不是包治百病的“万能药”,其效果也需要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下进行审慎评估。我们这些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,更愿意相信用事实说话,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,来理解这些宏观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。市场的反应,往往比理论的推演更丰富、也更具挑战性。
上一篇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