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混改,这俩字儿现在是真说烂了,但真正落地的、能看到点成效的,好像总还是少数。大家都在说难,但到底难在哪儿?很多人想不明白,觉得既然是好事,怎么就成了烫手山芋?今天就随便聊聊,凭着这些年跟在后面磕磕碰碰的经验,说说我看到的,为什么为什么混改艰难。
说到混改,第一反应肯定是股权,谁占多少,怎么治理。这听着简单,实际操作起来,那才叫一个头疼。好多国企,尤其是体量大、历史包袱重的,一股独大或者一股分散的情况都挺普遍。引进战略投资,目的当然是钱和资源,但对方进来,肯定要话语权。这就要看怎么设计股权比例了,多了吧,怕失控;少了,又觉得没诚意,或者对方根本不买账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跟一个央企合作,他们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矩,一股决策要过三层审批,即使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子公司,也一样。引进了一个外资,他们在那边搞得风生水起,过来之后,这边股东会开完,决策下来,那边等了两周还没动静。一问,还在等那个“三层审批”。你说,这混改还能混出个什么劲儿?
而且,不仅仅是持股比例。好多时候,引进的投资者,他对你现有的一些业务模式、管理流程,可能并不认同。特别是那些对行业有深刻理解的,他们会直接指出问题,甚至提出颠覆性的改革。这时候,作为国有股东,或者说管理层,能不能放下身段,接受这些“外来”的建议,就是一个大考验。如果还是抱着“我们一直这么干”的心态,那混改就成了一场形式。我见过不少项目,引进了好几个亿的资金,最终还是在原有的框架里打转转,投资人说的话,听是听了,但最终决策还是老一套,慢慢地,投资人也就没啥劲头了。
这大概是为什么混改艰难最核心也最难解的部分。别看外面一片欣欣向荣,里面那点事儿,才叫真刀真枪。好多国企,特别是老牌企业,几十年下来,形成了一套自己稳定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。混改,特别是引入非公资本,或者搞市场化选聘,对这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。原有的管理层,他们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影响,甚至饭碗不保。你想想,如果一个新来的CEO,不是内部提拔的,他上来第一件事可能就是优化组织结构,裁撤冗余部门,甚至调整薪酬体系。这对于那些习惯了稳定、论资排辈的人来说,简直就是一场“灾难”。
我听一个朋友说,他们公司搞混改,引进了一个外部的职业经理人来当总经理。这位经理人做事雷厉风行,几个月就把一个臃肿的部门精简了一半,效率上去了,但那些被精简下来的人,很多都是在公司里待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员工,甚至有些是某个领导的亲戚、朋友。结果呢?上面那些领导,虽然口头上支持混改,但私底下就开始给这位经理人“穿小鞋”,什么举报信、投诉tel,就没有停过的。最后,这位经理人干了不到一年,就以“水土不服”为由辞职了。你说,这混改混到这份儿上,还能有什么希望?
国有企业的考核体系,很多时候是围绕着“安全稳定”和“完成年度计划”来的。而市场化主体,或者说引进的战略投资者,他们更关注的是“效率”和“回报”。这两种导向,有时候是截然矛盾的。比如,一家公司如果想快速扩张,需要加大研发投入,这可能会短期内影响利润,甚至出现亏损。按照国企传统的考核方式,这很容易被认定为“经营不善”。但对于投资者来说,这可能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,为未来布局。如果激励机制不能跟上,不能有效地区分这两种情况,那么就很难激发团队的积极性。
我之前参与过一个项目,在一家国企背景的子公司里。他们引进了一家民营企业做战略投资。民营企业的老板,是个出了名的“狼性”企业家,他上来就搞了一套绩效考核,跟销售额直接挂钩,完成任务的,奖金丰厚,完不成的,基本工资都难保。这在民营企业里是常态,但对于一些在国企里习惯了“旱涝保收”的员工来说,简直就是噩梦。很多人因为完不成任务,几个月奖金一分没有,情绪非常抵触。后来,这家民营企业的老板自己也觉得没意思,虽然钱投进去了,但管理层基本上是阳奉阴违,很多措施都执行不下去。最终,这个项目就成了一个“死水”,钱还在,但企业没有活力。
很多时候,大家觉得混改难,是因为决策流程太复杂,或者说,不是简单的“一把手”说了算。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国企集团,一个重大决策,可能需要经过董事会、监事会、股东大会,还有相关的国资委、行业主管部门审批。每一个环节,都有可能出现新的变数。我曾经见过一个项目, all the way to the top,所有环节都通过了,就差最后盖个章,结果因为某位领导的一个“不放心”,又被打回来了,重新审查。那个过程,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最终可能因为错过了市场窗口期,项目就不得不搁置。
而且,在很多层级上,决策者可能并不是最懂业务的人,更多的是一种“风险规避”的心态。他们担心的是“万一出了问题,我担不起责任”,而不是“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做好”。在这种心态下,任何有创新性、有突破性的改革,都可能被视为“高风险”,从而被否决。这种“怕出错”的文化,是为什么混改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你想想,如果投资人提出的方案,需要打破一些既定的规则,或者需要承担一些眼前的损失,来换取长远的利益,那么在层层审批的过程中,那些“规矩”的守护者,很可能就会成为zuida的阻碍。
“期望管理”这个词,听着有点虚,但实际操作中,它是决定混改成败的关键。很多人在做混改的时候,对引进的战略投资者,或者对改革后的目标,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。比如,指望对方来了,就能立刻扭转乾坤,解决所有问题。或者,对改革后的企业文化、员工待遇,有过于乐观的预期。这种期望一旦落空,就会导致巨大的失落感,甚至引发矛盾。
在我看来,混改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,充满了挑战。首先,要明确混改的真正目的,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引入资金?是为了技术?是为了管理?还是为了优化股权结构?不同的目的,决定了不同的路径和方法。其次,要对引进的投资者有充分的了解,包括他们的投资逻辑、管理风格、以及对中国市场的理解。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要做好内部员工的思想工作,让他们理解混改的必要性,以及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,同时也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激励机制。
说到底,为什么混改艰难,不是因为没有好的政策,也不是因为找不到好的投资人,而是因为改革触及了深层次的利益、习惯和思维模式。它需要的是勇气,是智慧,更是耐心。这几年,我也在摸索,也看到过一些成功的案例,虽然不多,但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。这就像一场手术,风险很大,但如果能成功,就能让企业焕发新生。只是,这场手术,需要一个非常非常专业的团队,并且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