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“网贷多久坏账?”这问题,我听到太多次了,也琢磨了无数回。说实话,要是有人告诉你一个确切的时间点,比如“一定是在第XX天”,那多半是在忽悠你。这事儿受太多因素影响,跟人、跟产品、跟当时的市场环境都有关系。但我们干这行的,总得有个判断依据,靠经验、靠数据,一点点摸索出来的。
这就像问“一辆车多久会坏”,答案太多了。首先,借款人的情况就千差万别。有的人一开始就没打算还,可能第一期就逾期;有的人可能是遇到突发状况,比如失业、生病,暂时还不上,但之后还是有能力恢复的。这中间的时间跨度,从几天到几个月,甚至更长,都有可能。
其次,产品本身的策略和催收方式也起着决定性作用。有些平台对逾期容忍度比较高,初期可能会给几次展期或者协商的机会,这会拉长“坏账”的出现时间。反过来,有些平台风控紧,一旦逾期立刻启动催收,甚至在早期就报送征信,这样“坏账”的形成过程可能就快一些,但这也可能导致客户流失,得不偿失。
最后,外部环境,比如经济大环境、监管政策的变化,都会间接影响还款意愿和能力。经济好的时候,大家收入稳定,逾期率自然低;经济下行,失业率上来,坏账风险就跟着飙升。
我接触过不少案例,最明显的,就是很多所谓“坏账”,其实是在初期就埋下了伏笔。比如说,审批流程里的一些隐患,或者用户在申请时就隐瞒了真实情况。这类客户,很多在第一期、第二期就出现逾期,而且越是早期逾期,最终转化为“坏账”的可能性就越大。原因很简单,如果一个人连最初几期的款项都还不起,那说明他的现金流或者还款能力从一开始就是个问题。
更头疼的是那些“僵尸户”,不主动还款,也不contact催收,就这么“悬”着。这种账户的处理起来最麻烦,也最难判断最终是否会成为坏账。你不知道对方是真没钱,还是故意躲着你。有时候,等过了好几个月,他突然又还了一点,有时候,就这么沉寂下去,最后可能就变成一个呆账,最终核销。
我们内部,或者说业内普遍有个感觉,早期逾期(比如30天内)如果能成功催收回款,那么后续的还款概率会大大增加。但一旦超过一定的时间节点,比如60天、90天,再想把钱收回来,难度就呈几何级数增长。这并不是说第91天就一定是坏账,而是说,过了这个时间点,我们通常会将其归为“高风险”甚至“疑似坏账”的范畴,需要更强的措施去应对。
实际操作中,我们会有一些逾期天数与坏账率的对应模型,但这些模型是动态调整的。比如,我们可能会发现,过去某个时期,90天逾期转化为坏账的比例是70%,但现在由于某个新的催收策略或者市场变化,这个比例可能降到了60%,甚至升到了80%。所以,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字,而是需要持续观察和数据反馈的。
我之前也尝试过一些激进的催收策略,比如一开始就上门、或者contact家人朋友。说实话,短期内可能能收回一些钱,但从长远来看,客户的负面情绪和抵触感会非常强,最终结果反而不一定好。一些客户可能本来只是暂时困难,但被强硬催收后,就彻底失去了还款意愿,甚至可能去借“以贷养贷”,最终窟窿越来越大。
反而是一些比较温和、有针对性的策略,比如提供短期延期、协商还款方案,或者在关键时间点通过短信、tel进行提醒和沟通,更能帮助一部分客户渡过难关,并最终正常还款。所以,坏账的形成,催收的介入时机和方式,以及沟通的有效性,都扮演着重要角色。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和调整,如何在保证回收率的同时,尽量减少对用户体验的负面影响。
从整个行业来看,大家都在摸索一个平衡点:如何在控制风险、降低坏账率的同时,又能保证业务的增长和用户的体验。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平台,它们对逾期的处理方式差异很大。有些平台可能对逾期30天以上就直接上报征信,或者进行外包催收,这种情况下,所谓的“坏账”形成速度会很快,但用户口碑可能会受影响。
而另一些平台,可能在逾期60天、90天甚至更久才开始进行更强力的干预,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了早期的坏账数据,但却增加了整体的资金占用成本和管理难度。所以,这个问题真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,关键在于每个平台如何根据自己的风控模型、产品定位和成本结构来制定策略。
所以,回到“网贷多久坏账”这个问题,我的经验是,没有一个普适的时间表。但我们可以从早期逾期的特征、逾期天数与坏账率的概率关系、以及催收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去观察和分析。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在早期就出现逾期且难以取得有效沟通的客户,并设定一个观察期。一旦超过这个观察期,仍未有积极的还款迹象,那么将其视为潜在坏账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。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数据驱动的过程,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倒计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