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说起“关联方”,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,但实际上,咱们做事的,天天都得跟它打交道,一个不留神,就可能掉坑里。怎么才算关联方?这事儿说起来容易,真要细究起来,那门道可就多了去了。不是简单看看谁谁谁持股多一点就能定论的,里头牵扯的不仅仅是股权,还有控制、影响,甚至还有那种微妙的、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。
最直接的,当然是股权。比如说,A公司控股B公司,那B公司肯定得算A公司的关联方,反过来也一样。这没什么好说的。但问题就出在股权结构复杂的时候。一层一层往上穿,股权比例可能都很小,但合起来呢?或者说,即便股权比例不高,但通过董事会委派、经营管理上的深度介入,实际控制力依然存在。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去审视,不光看表面上的持股比例,更要看实际上的控制权是否能够施加。
我记得有个项目,一家公司跟一个基金合作,股权上看,基金的持股比例没过半,但基金委派了董事,并且在重大决策上都有否决权。照合同这么看,基金对这家公司有实际控制力。所以,我们就把基金以及基金的GP(普通合伙人)都界定为了关联方。这种判断,就是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字,得往深里挖挖。
有时候,股权关系可能很隐蔽。比如,通过层层嵌套的SPV(特殊目的载体),或者利用复杂的信托安排,把实际控制权转交给第三方。这时候,我们就得有能力去识别这种“代持”或者“受托管理”的情况。这通常需要我们仔细审查相关的协议、合同,甚至需要去和被投资方的管理层沟通,了解实际的运作模式。
除了股权,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经营和管理上的实质性影响。比如,虽然股权比例不高,但如果一个实体能够通过提供关键技术、核心供应链,或者垄断性渠道,对另一方形成强大的依赖,并且能够因此显著影响另一方的经营决策,那也很有可能被认定为关联方。
我有个客户,他的一家子公司,虽然不是控股,但母公司是它唯一的、也是最主要的供应商,而且技术上极其关键,没有这家子公司就没法生产。关键是,母公司还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整定价和供货量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就得考虑,这家母公司是不是应该被视为这家子公司的关联方?虽然法律条文上可能没有明确的持股要求,但从实际经营影响来看,这种关联性是存在的,而且很强。
再比如说,如果一方能够指派另一方的高级管理人员,或者能够决定另一方的人事任命、薪酬激励等,那也表明了双方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控制或者重大的相互影响。这在很多合资企业或者战略合作项目中比较常见,需要特别注意。
判断这种实质性影响,有时候也需要一些“经验感”。看到双方的合作业务,是不是过于依赖其中一方?有没有什么潜在的“捆绑销售”或者“交叉补贴”的迹象?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尽职调查的过程中,通过访谈、文件审阅,甚至对行业的理解来综合判断。
说到底,我们在判断关联方时,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范利益输送和潜在的风险。一家公司如果和其关联方进行交易,这些交易的定价、条款,就很容易被质疑是否公允。如果关联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,或者高于市场价,就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。
我记得以前处理过一个上市公司,它在和一家由其董事长亲属实际控制的公司进行交易时,合同条款显得非常随意,价格也比同行业其他公司明显要高。当时我们就觉得不对劲,深入调查后,发现这确实是典型的关联交易,并且涉嫌利益输送。这类情况,如果不能提前识别出关联方,很多潜在的风险就可能被掩盖起来。
所以,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,总是会特别关注那些看起来“不太对劲”的交易。比如,一家公司为什么一定要和某个特定的小供应商合作?为什么合同条款总是对某一方特别有利?这些背后,可能就隐藏着关联方的身影。
对于一些“兄弟公司”或者合资公司,判断起来也需要多留个心眼。虽然不是直接的股权关系,但如果多家公司同受一个最终控制人控制,或者有共同的董事会成员,并且在经营上相互协调,那它们之间可能就存在关联性。
举个例子,一个集团下有三家公司,A、B、C。A是B的母公司,但B和C又是平级的,由同一个董事会负责管理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不能仅仅认为A和B是关联方,B和C之间,甚至A和C之间,由于存在着共同的管理层和潜在的协同效应,也很可能被认定为关联方,尤其是在涉及重大合同或资金往来时。
合资公司的情况就更复杂了。合资各方之间,由于共同出资、共同经营,并且可能在公司章程中约定了共同的决策机制,天然就存在着关联性。就算股权比例不高,但只要双方在经营决策上需要相互配合,或者存在着信息共享的需要,就应该被视为关联方。
最终,关联方的判断,也离不开信息披露的要求和公司治理的原则。一家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否充分、是否透明,往往是判断其关联方关系是否清晰的重要指标。如果一家公司对某些可能存在的关联方关系避而不谈,或者故意隐瞒,那本身就值得怀疑。
独立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维度。如果一家公司在经营决策上,无法保持独立性,而是长期受到某一方的左右,那这种“非独立”的状态,也暗示了双方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关联。我们需要关注的是,是否存在可能影响公司公允经营的因素,而这些因素,往往就来自于关联方。
总而言之,判断关联方,没有一套万能的公式。更多的是要结合股权、控制权、实际经营影响、利益安排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,进行综合性的、细致的分析。这需要经验,更需要审慎的态度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