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说实话,刚入行那会儿,一听到“市场结构”这词儿,脑子里就嗡嗡的,感觉是经济学 textbook 里的那些图表和定义。但干了这些年,尤其是在操盘一线,你才慢慢明白,这东西比那书本上说的要复杂,也实在得多。简单地说,它就是个“谁说了算”,谁能控制价格,谁能影响供需的大致格局。但具体怎么个“说了算”法,这才是门道。
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分析文章,上来就说“垄断”、“寡头”、“竞争性市场”,听起来一套一套的。但我自己亲身经历的,很多时候不是那么泾渭分明。一个行业,可能从一个相对分散的状态,慢慢演变成几个大玩家说了算,或者反过来,因为技术迭代、政策变化,又变得重新活跃起来。这中间的动态,才是我们得琢磨透的。
比如,最早做某种消费电子零部件的,可能几十家小厂都能活。你拿到的订单,分散给几家,价格还算有得谈。但随着市场对质量、产能要求越来越高,那些没技术、没资金的小厂,自然就被淘汰了。剩下两三家能打的,这时候你就得看他们的脸色了。他们稍微联合一下,价格就能给你压得死死的,甚至有时候,你产能上不去,他们还会让你“看着办”。这时候,你面对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寡头市场结构,而且是带有很强议价能力的寡头。
那么,怎么去判断一个市场到底是什么结构呢?我通常会从几个维度去看。首先是“参与者数量和规模”。这是最直观的。如果市场上就一两家巨头,那大概率是垄断或寡头。如果有很多小而散的参与者,而且谁也影响不了大局,那就是竞争性市场。但这只是第一步,光看数量不够,还得看他们的“相对力量”。
其次,我非常看重“进入壁垒”。这是决定市场结构稳固与否的关键。如果一个新玩家想进来,要投入巨额资金,或者需要掌握核心技术,或者需要通过复杂的审批,那这个市场的进入壁垒就很高。高壁垒的市场,一旦形成寡头或垄断,就很难被打破,现有的玩家日子会比较舒服。
反之,如果一个市场,你只要有技术、有钱,就能很快复制别人的模式,甚至做出差异化,那这就是低进入壁垒。这样的市场,很容易吸引新进入者,竞争也会相对激烈,结构不太容易稳定。我们之前做过一个on-line教育项目,早期确实是很多小机构在里面抢用户,但因为技术门槛不高,内容也很容易被模仿,所以进去的人越来越多,大家价格战打得厉害,最后很多都撑不下去了,这就是低进入壁垒下的市场竞争。
还有一点,也是容易被忽略的,就是“产品差异化程度”。如果大家卖的东西都差不多,消费者很难区分,那价格就成了唯一的竞争力,这样的市场往往容易走向价格战,形成价格接受者的局面。但如果产品能做出明显的差异,比如品牌、质量、服务、技术上的领先,那么这些差异化的制造者就有更强的定价权。
说实话,我最头疼的就是寡头市场,尤其是那种几个巨头默契地“不打价格战”但又互相提防的局面。这时候,你作为一个供应商或者下游客户,感觉自己就是那个被夹在中间的“小饼干”,两头受气。他们会通过各种非价格手段来竞争,比如技术升级、渠道争夺、甚至联合起来对供应商施压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在给一家大型电器制造商供货,那家公司在市场上几乎就是寡头垄断。我们原本以为,只要我们质量过硬,价格合理,就能保持稳定的合作。但突然有一天,他们联合了几家同样规模的供应商,集体来谈合同。他们说,为了“优化成本”,要统一降低我们的利润空间。他们提供的理由是,他们的竞争对手也在这么做,他们必须跟上。
当时我们真的很被动。你不能说他们错,因为从他们自身的逻辑来看,他们确实是在“优化”和“应对竞争”。但从我们供应商的角度来看,这无疑是一次赤裸裸的联合降价行为。你很难跟其中一家单独谈,因为他们告诉你,大家都是一个价。你也很难找到替代方案,因为市场上类似体量的客户屈指可数,而且同样面临着相似的压力。
后来我们尝试了一些方法,比如去开发新的、体量小一些但增长迅速的客户,或者投资研发更具独特性、对方不可替代的技术。但这都需要时间和资源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理解市场结构,尤其是识别那种“隐形”的合谋或者寡头的力量,是多么重要。
与寡头市场相对,那些高度竞争的市场,虽然看起来利润微薄,但反而可能蕴藏着机会。在一个参与者众多、产品同质化严重、进入壁垒低的市场里,要脱颖而出,就不能指望靠价格,那会迅速把自己拖垮。
我个人的经验是,在这样的市场里,要想活下去甚至活得好,就得专注于“差异化”。这种差异化可以是多方面的:
这是最常见也最难做到的。你需要通过技术、管理、规模效应等方式,把成本降到别人无法企及的水平。比如,很多互联网服务早期就是在规模化和成本控制上做文章,一旦形成规模,就能在价格上碾压后来者。
这可能是最有效的。找到市场的痛点,或者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,开发出独特的产品或服务。哪怕你的市场份额不大,但只要你的利润率够高,或者你的客户忠诚度够强,你也能活得很好。我们早期接触过一些做定制化礼品的公司,他们的产品千篇一律,价格战打得飞起。后来他们开始转向提供“创意设计+个性化定制”服务,从单纯卖产品变成了卖解决方案,一下子就把自己从红海里捞出来了。
有时候,好的品牌形象和强大的销售渠道,本身就是一种进入壁垒。即使产品差异不大,消费者也愿意为你的品牌买单,或者你能通过高效的渠道触达更多用户。
理解了市场结构,关键是如何根据不同的结构来制定策略。就拿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电器巨头来说,我们不可能改变它的市场地位,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策略。
比如,我们可以审视自身的“议价能力”。如果我们的技术确实很关键,或者我们能服务多家客户,分散风险,那么我们在谈判时就有更多筹码。实在不行,与其被一家巨头压榨,不如花力气去开发更健康的市场环境。
再比如,我们也可以尝试“曲线救国”。不是直接去跟巨头拼价格,而是寻找巨头可能忽略的细分市场,或者为巨头提供他们不擅长但又需要的服务。很多时候,巨头虽然体量大,但灵活性不足,这就是给其他参与者留下的空间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。比如,一家新技术的出现,正在颠覆原有的寡头格局,或者一个政策的调整,突然降低了进入壁垒。这时候,最先感知到并做出反应的,往往能抓住zuida的机会。
所以,市场结构不是一个静态的标签,更像是一个动态的“地图”。我们需要不断地在这个地图上定位自己,理解周围的“玩家”,然后才能找到最佳的“行进路线”。这其中充满了博弈和判断,远不是书本上那些简单的定义所能概括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