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“为什么会放量滞跌?”这问题,但凡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过几年的人,心里大概都绕不开。好像是该跌不跌,还放大了成交量,看着就让人心慌。但话说回来,真就那么简单?我看未必,很多时候,这事儿没那么直观,背后可能藏着一些你我都没立刻想到的逻辑。
我们经常碰到的情况是,股价明明在下跌,但量能却异常放大。一般情况下,下跌放量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恐慌性抛售,主力出货之类的。比如,某个重大利空消息出来,市场情绪瞬间崩溃,大家争相卖出,自然就放量了。这种属于比较直接的“砸盘”。
但更多时候,情况要复杂得多。我见过一些盘面,股价明明在缓慢下行,但每次回调都伴随着一波不小的成交量。你说它是抛售吧,又不像那种急崩,看起来像是“不急不躁”地在卖。这种时候,就得打个问号了,到底是啥在吸筹?还是有人在“洗盘”?
有时候,甚至是主力在“对倒”或者“假摔”,故意做出恐慌的假象,吸引散户交出筹码。这种情况,量能看似不小,但仔细观察盘口,会发现挂单、成交明细里都有猫腻,不像纯粹的市场行为。识别这种,就需要经验了,看的是细节,是“感觉”。
很多时候,为什么会放量滞跌,关键点在于主力的意图。主力想吸筹,但又不想让市场知道,怎么办?他们就会在低位缓慢地、持续地买入,而且买入的时候,价格并没有立刻拉升,甚至会伴随一些小幅度的回撤。这种时候,为了消耗掉上方不坚定的筹码,主力有时也会故意放出一些不怎么引起市场关注的利空消息,或者在盘面上制造一点“恐慌感”,让那些想跑的人跑掉。
这时候的放量,可能并非是大家一致看空,而是主力在“收割”那些不愿意承受短期波动的散户。每一次成交量的放大,都可能是主力在悄悄地买入,而那些卖出的人,可能是被短期的不利局面吓退,或者被主力“洗”掉了。
反过来,如果主力真的想出货,他们会怎么做?通常不会是简单地放量下跌。因为那样成本太高,而且容易引起监管关注。他们可能会通过一些“诱多”或者“派发”的操作,让股价看似还在反弹,但成交量却在缓慢放大,一旦散户情绪被调动起来,主力就开始悄悄地出货。不过,这种出货方式,往往伴随股价的滞涨或者冲高回落,和纯粹的放量滞跌,在表现上还是有区别的。
话说回来,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“放量滞跌”,其实是我们信息不对称的一种表现。市场的信息是流动的,但不是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主力可能提前知道了某些信息,或者他们对某个行业的未来有更深刻的判断,这些我们普通散户是很难知道的。
比如,我们看到一家公司股价下跌,成交量却在放大,我们可能觉得是利空。但如果这家公司的主力,知道它即将有一笔重大的海外订单,或者某个技术突破即将公布,那么这个时候的放量滞跌,就完全是另一层意义了。他们是在趁着市场普遍悲观的时候,低价吸纳筹码。
我接触过一些做产业投资的朋友,他们对公司基本面的了解,远比我们这些看K线的要深入得多。当他们告诉我,某个他们看好的公司,股价出现了“放量滞跌”,但他们知道是因为公司在某个关键环节进行了战略性布局,短期内不计成本地投入,导致业绩暂时承压,但长期来看却是利好。这时候,我们看到的“放量滞跌”,其实是价值洼地的信号。
很多人喜欢用技术指标来解释“放量滞跌”,比如MACD死叉、RSI超卖等等。诚然,这些指标在某些时候确实能给我们一些提示,但单纯依靠技术面去判断,很容易陷入误区。
我经常提醒我的朋友们,技术指标是滞后性的,它反映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市场行为,而不是未来。为什么会放量滞跌,有时候恰恰是主力在故意制造技术上的“破位”假象,或者是在某个关键的技术支撑位附近,故意放出成交量来“测试”市场的承受能力。
我曾遇到过一个案例,某股票在某个重要的年线支撑位附近,连续几天都出现了不小的成交量,但股价就是跌不下去,或者跌下去很快就拉起来了。当时很多技术派都说要破位了,结果没过多久,股价就开始了波段反弹。事后复盘发现,那是主力在那个位置强力吸筹,为了吸走那些被技术信号吓跑的散户的筹码,故意在那里“磨”和“砸”。
那么,面对“放量滞跌”,我们到底该怎么办?首先,别慌。上面说的,情况有很多种,不能一概而论。
其次,要学会多维度分析。光看K线图是不够的,要结合公司的基本面、行业情况、甚至宏观经济环境。看看有没有什么重大利空消息,或者利好即将兑现?公司的基本面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?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耐心观察。主力如果真的在吸筹,他们需要时间。市场的博弈也是一个过程。如果你判断这个公司有长期价值,并且主力行为看起来像是在低位吸筹,那么就应该保持耐心,甚至在合适的时候,选择逆势而为。在我看来,真正的高手,是在别人恐惧时贪婪,在别人贪婪时恐惧。而“放量滞跌”,往往是考验这种心态的绝佳时机。